那曲绦匀投资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網(wǎng)

我國古代建筑的防火標識

  
評論: 更新日期:2010年01月16日

我國古代建筑的防火標識


    我國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構(gòu)架結(jié)構(gòu),木結(jié)構(gòu)的致命弱點是容易發(fā)生火災(zāi)。因此,防火就成了中國歷代政府和民間百姓非常重視的大事。我國古代建筑的防火標識有:

    鴟吻。在古代建筑房脊的兩端有兩個對稱的,高高聳起的飾物,形狀似龍形,卷頭縮尾,張開大口銜著正脊,背插寶劍,這就是鴟吻。其龍形是由鴟尾逐漸演變而來的。地方和民間建筑的物飾千變?nèi)f化,有狎魚、海馬、鰲龜?shù)取?傊际桥d云作雨的海中神獸,古人期望著借助它們的神力來避火。

    澡井。在建筑物內(nèi),一般用于殿堂明間頂部中央,繪龍紋或菱、藕一類花卉。東漢文載:“井者,東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zāi)出?!钡搅怂纬?,藻井“又謂之覆?!保谖蓓斏现糜泻棋蠛?,自然是可以擋住任何火的。

    “門不帶鉤”。在古建筑中的城門、宮門、殿門、壇門、廟門上面都裝置一塊匾額,用來標明門的名稱。門匾有懸掛、鑲嵌,有橫有豎,式樣有別,但“門”字的寫法卻是一致的,即:“門”字最后一筆都是直寫下來,絕不帶鉤,以避“火鉤”之嫌。

    “取名帶水”。古建筑名稱絕忌“火”字。連發(fā)生火災(zāi)時,也不許喊“起火!”而是喊“走水”了。許多重點防火建筑的名稱盡量帶“水”。例如存放《四庫全書》的七個閣中有六個閣都帶有水偏旁。它們是“淵、源、津、溯、涸、匯”,唯有文宗閣不帶“水”旁。這是因為文宗閣建在鎮(zhèn)江金山上,面臨大江,就是“水漫金山”之地,自然不缺水。

    上述防火飾物標識顯然是唯心的,然而在科學(xué)尚未昌明的時代,人們對火災(zāi)的認識還很粗淺,這是不足為怪的。它們具有廣告、宣傳的作用,時刻提示人們:這里請注意防火。同時它們已成為中國古建筑中頗具特色的一種象征。

網(wǎng)友評論 more
創(chuàng)想安科網(wǎng)站簡介會員服務(wù)廣告服務(wù)業(yè)務(wù)合作提交需求會員中心在線投稿版權(quán)聲明友情鏈接聯(lián)系我們
庆云县| 桂东县| 新昌县| 荣成市| 邵阳县| 汝州市| 长岛县| 南京市| 藁城市| 忻城县| 会昌县| 玛多县| 青岛市| 广宗县| 习水县| 通许县| 德清县| 大新县| 苗栗市| 高安市| 肃南| 庆元县| 北票市| 休宁县| 舒兰市| 汤原县| 寻乌县| 鄂尔多斯市| 阳东县| 平远县| 靖安县| 大埔区| 揭西县| 平潭县| 林西县| 都江堰市| 德庆县| 龙陵县| 黑山县| 喀喇沁旗|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