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人的命運都與我們有關。”作為一名在礦上工作的未下井的女工我想說:“在礦井的深處,每位礦工的生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我能想像我的礦工兄弟們遇難時無比眷戀的眼神,也能想像親人痛苦無助的表情。作為煤礦的一員,每一次傷亡事故留給親人的傷痛和陰影都是永遠的,遠到需要幾代人用一生的時間去撫平、去療傷。讓臉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難,而是內(nèi)心深處長久的煎熬和對親人逝者痛苦的記憶。而此情此景,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活著是多么的美好,懷念遇難礦工應是我們每一位生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讓每位礦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充分的保障、讓每位礦工在和諧陽光照耀下快樂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更是全社會所有人的責任。我還曾親眼目睹一位在煤礦頂板事故中幸存下來的礦工,經(jīng)過全力搶救,半個月后他奇跡般的從死亡邊緣的狀態(tài)蘇醒,但因為雙下肢被截掉,后半生的生活已不能自理,家屬需24小時陪伴照顧,但就是這樣的結局,她的家屬也對企業(yè)的全力搶救心存感激,她說:“和那些長眠井下的礦工相比,畢竟他還能吃飯,我們每天還能看到他。”這就是無情的事故為我們留下的悲傷和苦痛。遇難礦工遠去了,那么我們現(xiàn)在的從業(yè)者,我們的各級管理人員,應該做些什么來告慰他們的英靈?
安全是一種責任。在工作崗位上,每一位職工都應有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只有保證安全,工作才能順利有效地開展。所以工作中時時要把安全擺在首位。
安全是一種態(tài)度。那種僅掛在口頭的安全意識就像是只貼在墻上無人問津的標語一樣是形式主義。態(tài)度決定成敗,只有時時刻刻把安全放在心中,才是杜絕事故的途徑。
安全是一種經(jīng)驗,在我們工作的企業(yè)中,每當發(fā)生一起事故,都為大家敲響了警鐘。事故發(fā)生后,如若僅是唏噓幾日便拋卻腦后,那等待大家的將是重蹈覆轍。
在去年木礦年終總結會上我還記得相書記那振聾發(fā)聵的四句話:“通風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徹底,現(xiàn)場管理不嚴格,安全措施不落實”。我想只要每個人能都真正承擔起安全生產(chǎn)的責任,從我做起,從每個環(huán)節(jié)開始,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就沒有控制不了的事故,不要等到事故發(fā)生了再追究責任,總結教訓,吸取事故教訓固然重要,但對生命個體來說,對遇難者家庭來說,這一切無易于亡羊補牢。安全不是一個口號,更不可能是一陣風一陣雨的教條主義,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職工生命代價的砝碼,而是關乎礦井發(fā)展和穩(wěn)定不可或卻的因素。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親情、友情所包圍的環(huán)境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無數(shù)的關愛。我們的每一個好與壞的訊息都凝聚著無數(shù)的牽掛。清晨高高興興的離家上班,傍晚平平安安的回家是多么平常而普通,但在這平常而普通中又將傾注了多少家人和朋友的祝愿,融入了多少的關愛。一人的不安全,就是一個家庭的不幸福,一個人的不安全就是全礦井的悲哀。如此想來,你的一個不安全隱患將是多么大的代價?你的一個思想麻痹將會帶來多么大的親情損失?面對這些,你又將做何感想呢?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歷史的巨大破壞,必定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在此,我想說,礦工的生命已經(jīng)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帶著遺憾永遠的走了,我們至今仍在從事煤礦工作的礦工兄弟們、各級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后勤服務人員,都有責任、有義務擔負起各自對安全工作的職責,用責任筑起安全生產(chǎn)的銅墻鐵壁,用責任為生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