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閃雷鳴究竟是怎么回事,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雷雨天通過放風箏實驗,證明了雷擊是大氣中的放電現象,并建立了雷電學說。下面我們來談談有關雷電的基本知識。
一、雷電的產生
空中的塵埃、冰晶等物質在云層中翻滾運動的時候,經過一些復雜過程,使這些物質分別帶上了正電荷與負電荷。經過運動,帶上相同電荷的質量較重的物質會到過云層的下部(一般為負電荷),帶上相同電荷的質量較輕的物質會到達云層的上部(一般為正電荷)。這樣,同性電荷的匯集就形成了一些帶電中心,當異性帶電中心之間的空氣被其強大的電場擊穿時,就形成“云間放電”(閃電)。
帶負電荷的云層向下靠近地面時,地面的凸出物、金屬等會被感應出正電荷,隨著電場的逐步增強,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導,地面的物體形成向上六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對地放電。這就容易造成雷電災害。
雷電形成于大氣運動過程中,其成因為大氣運動中的劇烈磨擦生電以及云塊切割磁力線。
閃電的形狀最常見的是枝狀,此外還有球狀、片狀、帶狀。閃電的形式有云天閃電、云間閃電、云地閃電。云間閃電時云間的磨擦就形成了雷聲。
二、雷電的主要特點
1、沖擊電流大:其電流高達幾萬至幾十萬安培。
2、時間短:一般雷擊分為三個階段,即先導放電、主放電、余光放電。整個過程一般不會超過超過60微秒。
3、雷電流變化梯度大:雷電流變化梯度大,有的可達10千/微秒。
4、沖擊電壓高:強大的電流產生的交變磁場,其感應電壓可高達上億伏。
三、雷電的破壞
雷電的破壞主要是由于云層間或云和大地之間以及云和空氣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25-30kv/cm)時,所發(fā)生的猛烈放電現象。通常雷擊有三種形式,直擊雷、感應雷、球形雷。直擊雷是帶電的云層與大地上某一點之間發(fā)生迅猛的放電現象。感應雷是當直擊雷發(fā)生以后,云層帶電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圍由于散流電阻大、出現局部高電壓,或在直擊雷放電過程中,強大的脈沖電流對周圍的導線或金屬物產生電磁感應發(fā)生高電壓、而發(fā)生閃擊現象的二次雷。球形雷是球狀閃電的現象。
1、直擊雷破壞
當雷電直接擊在建筑物上,強大的雷電流使建(構)筑物水份受熱汽化膨脹,從而產生很大的機械力,導致建筑物燃燒或爆炸。另外,當雷電擊中接閃器,電流沿引下線向大地瀉放時,這時對地電位升高,有可能向臨近的物體跳擊,稱為雷電“反擊”,從而造成火災或人身傷亡。
2、感應雷破壞
感應雷破壞也稱為二次破壞。它分為靜電感應雷和電磁感應雷兩種。由于雷電流變化梯度很大,會產生強大的交變磁場,使得周圍的金屬構件產生感應電流,這種電流可能向周圍物體放電,如附近有可燃物就會引發(fā)火災和爆炸,而感應到正在聯機的導線上就會對設備產生強烈的破壞性。
?。?)靜電感應雷
帶有大量負電荷的雷云所產生的電場將會在金屬導線上感應出被電場束縛的正電荷。當雷云對地放電或云間放電時,云層中的負電荷在一瞬間消失了(嚴格說是大大減弱),那么在線路上感應出的這些被束縛的正電荷也就在一瞬間推動失去了束縛,在電勢能的作用下,這些正電荷將沿著線路產生大電流沖擊。
易燃易爆場所、計算機及其場地的防靜電問題,應特別重視。
?。?)電磁感應雷
雷擊發(fā)生在供電線路附近,或擊在避雷針上會產生強大的交變電磁場,此交變電磁場的能量將感應于線路并最終作用到設備上。由于避雷針的存在,建筑物上落雷機會反倒增加,內部設備遭感應雷危害的機會和程度一般來說是增加了,對用電設備造成極大危害。因此,避雷針引下線通體要有良好的電性,接地體一定要處于低阻抗狀態(tài)。
3、雷電波引入的破壞
當雷電接近架空管線時,高壓沖擊波會沿架空管線侵入室內,造成高電流引入,這樣可能引起設備損壞或人身傷亡事故。如果附近有可燃物,容易釀成火災。
四、雷電的描述
在氣象學中,常用雷暴日數、年平均雷暴日數、年平均地面落雷密度,來表征某個地方雷電活動的頻繁程度和強度。此外,也使用年雷閃頻數來評價雷電活動,它是指1000平方公里范圍內一年共發(fā)生雷閃擊的次數。
大量觀測統(tǒng)計資料表明,一個地區(qū)的雷閃頻數與雷暴日數成線性關系。通常,建筑行業(yè)的防雷,更多的注重雷暴日的多少;航空、航海、氣象、通信等行業(yè)越來越關心年雷閃頻數的多少。
我國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數將雷電活動區(qū)分為少雷區(qū)(<15天)、中雷區(qū)(15-40天)、多雷區(qū)(41-90天)、強雷區(qū)(>90天)。
我國的雷電活動,夏季最活躍,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躍,隨緯度升高而減少,極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