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供電企業(yè)在我國電力行業(y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我國農村電網改造已進入了一個重要時期。經過多年的努力,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電網覆蓋面不斷擴大,供電能力、質量和可靠性明顯提高,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地區(qū)用電量的快速增長,這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來看,農村電網結構還比較薄弱,還不能滿足農村地區(qū)用電快速增長的需要,而且農村用電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農村電力技術人員和居民安全用電意識不強,家庭電線等設施普遍存在問題,電線線路設置不合理,用電安全令人堪憂。
一、農村用電現狀分析
(一)農業(yè)生產季節(jié)性、臨時性用電多,設備安全隱患突出。由于農村特殊的生產、生活性質,春夏抽水排灌、養(yǎng)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季節(jié)性和臨時性用電多,且由于使用時間短,經濟效益不高,用戶對其用電線路、設備投入資金不足,設備陳舊、老化嚴重,安全保障措施欠缺。農村用戶缺乏對其生產用電設備安全投入和檢查, 不合格的導線、插座普遍存在,用戶末級剩余電流保護裝置的安裝、投運率低,使農村用戶用電設備自身安全隱患突出。
(二)農村家庭用電電線老化嚴重、室內電線連接不合理、線路走向雜亂。普通電線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為室內電線少于十年,室外電線少于五年,然而農村居民用戶卻由于用電安全意識不強和家庭經濟因素等原因,導致電線尤其是室外總電路電線長期不更換,根據問卷分析有75.3%的被調查居民家庭電線使用超過15年;電線使用期在10-15年的占調查人數的14.6%,電線使用期在5-10年的占6.1%;而電線使用少于5年的僅占4%。
(三)農村公用輸電線路抗風險能力差,對雨雪、強風、冰雹等突發(fā)風險抵抗能力差。主要表現在:1、農村變壓器的設施設置不合理,易遭受惡略天氣侵襲,比如變壓器露天放置,防雨雪雷電能力差等。2、電力工作人員對農村高壓線路附近環(huán)境監(jiān)督不嚴周圍普遍存在樹木、房屋、家用電纜等。3、居民私掛電線現象嚴重,從公用輸電線路連接電線不依靠專業(yè)電力技術人員,導致公用傳輸線路經常性短路。
(四)農村家庭生活用電總功率不斷加大,電線、開關、插座等設施難以負載。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家電下鄉(xiāng)政策的推動,很多居民家庭開始有冰箱、洗衣機等大功率用電器,但是長期未曾更換的家庭電線、開關和插座等出現難以負荷的現象,多處居民家庭出現電線燒焦,插座變形問題,而農村居民多數沒有給于充分關注,只有到不得已時才會更換。
二、農村用電普遍存在安全隱患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用電點多面廣,檢查、維護管理難度大。由于農村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農村用戶居住分散,點多面廣,供用電線路普遍較長, 并且線路周邊環(huán)境復雜,道路和房屋交錯,竹木叢生,以及春夏季節(jié)植物生長迅速,使高壓線路及低壓外線通道被侵占或破壞,供用電安全的外部隱患突增。
(二)供用電安全意識薄弱, 對用電安全重視不足。一方面, 供電企業(yè)員工對供用電安全重要性和復雜性認識不到位,使其對供用電設備的巡視、檢查不到位,不能及時發(fā)現設備缺陷, 使供用電安全保障措施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農村用戶對用電安全隱患的危害性認識不到位,對存在問題的電線、開關、插座等設施更換不及時,而且多數居民不會辨別電路危險警示牌缺乏安全用電意識。
三、提高用電安全的對策
(一)加強安全宣傳和教育, 提高供用電雙方安全意識針對農村用戶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在醒目地方或人口聚集點書寫宣傳標語或粘貼宣傳畫, 在新建配電室墻上張貼安全用電宣傳瓷磚畫, 印制和發(fā)放安全宣傳手冊、宣傳單等。
(二)加大安全投入, 提升供用電安全整體水平供電企業(yè)應設立抽水惠民配電箱, 對季節(jié)性用電的配電設備實行循環(huán)使用,以減少用戶投入,規(guī)范和疏導抽水排灌用電行為。
(三)實行電力技術人員責任制,強化管理。電力技術人員是電力技術管理工作的主體。實行電力技術人員責任制,職責、職權和專業(yè)班組職責掛鉤,能充分發(fā)揮技術人員作用,解決居民私自架設電線等問題,提高用電安全。
(四)實行對用電居民電線實施使用周期進行監(jiān)督,倡導居民進行電線更新和線路合理規(guī)劃。
結語: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qū)用電情況的調查發(fā)現,農村用電安全建設還任重而道遠,我覺得只有通過引起電力技術人員和居民對用電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強化安全用電居民安全教育和兒童安全教育,提高居民整體安全用電意識,同時加強電力技術人員對公用輸電電路的安全檢查修復,倡導用電居民對家庭電線、開關、插座的基礎設施定期更新,使其共同做到對用電災害的及時減除、準備和應對。